** 转贴自文学城 在此感谢文章作者 **
梵蒂冈城(CittàdelVaticano)位于意大昨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仅相当于北京故宫五分之三大,是一个典型的城中之国。有趣的是,这个全世界最小的国家,却是8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该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7℃,7月为24℃。历史上,2世纪时,罗马城主教因驻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便希图凌驾其他主教之上,后其影响日盛,渐独占“教皇”之称。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世俗权,是为教皇国之始。此后疆域屡有变迁,国家数次亡兴。 1870年教皇国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梵蒂冈宫,中世俗权力结束。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意承认梵蒂冈为属于教皇的主权国家,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的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其现在作为具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皇自称是"基督在世的代表 ",拥有至高无上的神权,是世界上天主教的精神领袖,又是梵蒂冈的首脑。在梵蒂冈的国旗图案上有一段《马太福音》的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梵蒂冈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小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St. Peter’s Basilica)
景点地址: Piazza San Pietro
如何到达: 公共汽车:到Basilica di San Pietro站下
开放时间: 四月-九月,07:00-19:00; 十月-五月,07:00-18:00.
圣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位于广场的西南面,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于公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于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修改,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参观这座教堂的几个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广阔,进入之后会不知从何看起。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它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转手。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持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除此三件艺术杰作外,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当您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的时候,第一眼看上去实在无法领略其宏伟的规模。若用人直观视觉去体测它的规模的话,很容易因教堂各个部分巧妙对称的布局形成错觉,需要借助一些实际数据才能说明它的实质:教堂的长度,包括门廊,为230米,拱顶的高度是38米。正殿尽头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只圣灵信鸽,翼展达1. 5米之长。这座教堂可容纳6万人。如果有时间,游客可乘电梯拾级而上,登顶俯瞰罗马全城。从教堂内出来,在教堂左侧有一个由卫兵队的成员。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 500年不变,据说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
圣彼得广场 (Piazza S.Pietro)
景点地址: Piazza S.Pietro
如何到达: 公共汽车:到Basilica di San Pietro站下
开放时间: 回屋顶顶楼开门时间:夏季7:OO-19:00;冬季7:00-18:00
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于1667年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高 25.5米,重320吨)。据说圣人圣彼得在这里被挂在倒十字架上。左右两边的喷泉,右边是玛德尔诺17世纪时修的,左侧的是贝尔尼尼设计后来修的复制品。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令人好奇的是,站在丽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侧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书房。教皇每个星期天的正午,出现在最顶层右边第二个窗口向广场上聚集的人们祝福。
梵蒂冈博物馆(The Vatican Museum)和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景点地址: Musei Vaticani e Cappella Sistina, Viale Vaticano – 00165
如何到达: 64-23-907-991-81-51-49-19-990-Metro A (Ottaviano)
开放时间: 4月-10月31日,8:45-16:45;11月1日-3月31日,8:45-13:45;周日和节假日
梵蒂冈博物馆(The Vatican Museum):广大的梵蒂冈博物馆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著名的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就在其中,是欧洲排名第三或第四的艺术殿堂。参观梵蒂冈博物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地上有几种颜色的引导路线,它是按小时计算路程,最短的是两个小时。不管是按哪一种颜色的路线前行,最后都要经过西斯廷教堂。游赏起来,可会令人筋疲力竭,所以最好事前规划,集中在几个主题上,且多留点时间在此。
(1) 庇奥.克里门提诺美术馆(Museo Pio-Clementino):以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最为精彩,名作有「克尼多斯的维纳斯」(Venus of Cnidus)、「沉睡的阿莉亚多尼」(Sleeping Ariadne)、「望楼的阿波罗」(Appool Belvedere)、「劳孔」(Laocoon)、以及「望楼的躯干雕像」(Male Torso)等。
(2) 伊突利亚美术馆(Museo Gregoriano-Etrusco):以公元前四世纪前的收藏品为主,重要作品有公元前五世纪赤土制的「飞马」、公元前七世纪伊突利亚的青铜「特迪的战神像」、以及公元前四世纪的「黑像式双耳壶」(Black-Figure Amphora)等。
(3) 拉斐尔诸室: 1.署名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是以天花板壁画「雅典学园」(The School of Athens)驰誉于世,是拉斐尔在25岁左右的作品,四幅主画为:「圣体的争论」、「雅典学园」、「三大德性」和「帕纳索斯山」 (Parnassus) 。 2.艾略多罗室(Stanza di Eliodoro)的作品以表现神意和奇迹的主题为焦点,「希略多拉斯的放逐」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描绘耶路撒冷遭略夺的景象、「波塞纳的神奇弥撒」则表现足与提香媲美的色彩光辉。 ※拉斐尔回廊内的画作取材于旧约圣经,因此又被称为「拉斐尔的圣经」。回廊内最著名的画作为「波尔哥的火灾」(Fire in the Borgo)。
(4)梵蒂冈画廊(The Vatican Pinacoteca):画廊是梵蒂冈美术馆中较新设置的部门,收藏了许多乔凡尼、卡拉瓦乔、拉斐尔和达芬奇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拉斐尔的「基督变容图」、达芬奇的「圣杰洛姆」和卡拉瓦乔的「基督下十字架」。
(5) 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米开朗基罗的巅峰画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是镇堂之宝,长方形的礼拜堂两侧共有十二幅壁画,左侧六面描写以色列救星摩西的生平;右侧六面描绘耶稣的生平;顶棚的「创世纪」画出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最后的审判」则位于正面壁上,充满绝望阴沉的气息。西斯延教堂之所以闻名遐尔,是因为艺术大师米开琪罗在此创作了绘画珍品《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创世纪》为天花板上的天顶画,面积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画中的343个人物,个个都是理想化、英雄化、大力士型的,充分表现了人体的力量美。“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底地位,臀部变成称星,压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这是米开朗基罗对他五年工作状态的描述,为了完成天顶画,米开朗基罗在五年之中天天仰卧在高高的台架上。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的眼睛不能平视,连看一封信也必须拿起仰视。米开朗基罗正是用这种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天顶画,而他留给后人的是不朽的宏伟而严谨、富丽而庄严,正像《创世纪》中“创造亚当”的神指与人指的接触,表现得是那么的微妙。尽管米开朗基罗在艺术语言方面给与人们无限的解说空间,但是,人们对他那种工作精神的敬佩,同样成为审视这一艺术巨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末日的审判》是《创世纪》为天顶画的继续和发展。该画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把万民召集在用己面前,分出善恶,善者升入天堂,恶者则被打入地狱。艺术家通过上帝分辨善意,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